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缘何开始写作?余华的文学启蒙源于哪部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他俩以及苏童,对张艺谋根据他们的小说翻拍的三部电影是否满意?
“六月天”的牛津依然冷风冷雨,却迎来一场火花、笑声四溢的讨论。6月13日傍晚,莫言、余华与苏童三位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在异国展开了一场以“文海寻辞”为题的对话。
三位作家此次来到牛津,缘于莫言成为牛津大学摄政园学院1810年创立以来第十位荣誉院士。牛津同时设立以莫言命名...
诠释中国改革的来路及前路,两类说法最常见,一种是“普世原则说”,将中国40年改革取得的进展归功于放之四海皆准的一些要素;另一种是 “中国特色说”,将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因于保留了更强的政府角色等独特做法。
2010年,经济学家钱颖一曾在刊于《中国改革》的对话中,将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推动力归结为三条,一是“把激励搞对”,二是“让市场起作用”,三是“实行对外开放”。再行归并,前两条可概括为“放开”,后一条...
走在牛津这座学术小镇街上,你会感到仿佛与世隔绝。但生活在这里,同样会有人世间的种种纠结。
与一位担任牛津某学院院长十多年的教授交谈,聊到几年前访过的上任校长,2016年转去纽约大学做校长。这位教授言及,曾有颇有门路的学生家长找来想谈子女入学,在那位校长处吃了“闭门羹”;但到了美国,“很可能是另一种答案。”
这背后折射的,是英美名校截然不同的筹资、招生模式。
抛开近来公之于世的作假行贿案例...
英国退欧、5G用华为……让人左右为难的议题越来越多。走出舒适区、理解他人,有助于解局,更是强化自己
***
置身象牙塔,是学已有的知识,还是那些还未有定数的?
师者传授的又能是什么?
在全球范围内,大师课、经典课程都广受欢迎。跟随同事黄山的脚步,近来到牛津大学访学的经历,给人以新的视角。
得益于牛津、剑桥独有的导师制,访学期间我的一项任务是与牛津的近十位教授分别作一对一谈话。开学第一周...
文 | 王力为
做外交官意味着什么?一位驻华大使在离别之际,为何道尽“蝴蝶的一生”?
他们拥有极为体面的工作、生活条件,生活圈层里几乎都是各界精英。
但在光鲜背后,他们自己对这份职业有怎样的感受?从即将退休的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Jean-Jacques De Dardel)口中,可以略知一二。
蝴蝶的一生,始于有些丑陋的毛毛虫,在不少人眼中,他们甚至是害虫,需吃掉大量绿叶,瑞士就曾面临虫灾;历经数次蜕皮后成蛹;...
文 | 王力为
“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未曾想过改变自己。” -- 列夫·托尔斯泰
2018年,中国人聚在一起,“房间里的大象”几乎总是贸易战。本周的中美副部级经贸磋商临时延长,释放的积极信号让人对贸易停战的前景多了几分期待。但无论50天后结果如何,它对中国经济、政策走势的影响是否已铸下?美国金融市场所受冲击为何最近才开始显现?背后的原因或许值得反思。
“贸易战对我们经济的实际影响还没太体现、没有那么大的...
提到“一带一路”,中亚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因其居于欧亚大陆中心。东南亚则是不少私企的第一选择,看重的是东盟十国较高的发展水平及一体化程度。
对南亚的关注近两年开始增多,印度经济初起飞的前景令人期待。不过近来中印间紧张的政治关系让不少人开始怀疑,印度对中国投资的大门还会继续打开吗?
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但不久前两位中国公民在巴遇害,以及7月末巴总理谢里夫因隐瞒家人涉嫌腐...
6月12日,浙江新任省委书记车俊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的讲话或许少有人关注。然而,浙江的改革尝试及其成效无疑是全国范围内应该关注的。这不只是因为前几任浙江领导已有多位身居更重要的职位。笔者浅谈“跑一次改革”与特色小镇这一新一旧两项努力。 从政府本位视角到办事者导向 “最多跑一次”是车俊在与上一任省委书记搭档担任省长期间提出的。车俊在前述讲话中提到,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
就像地图上的“一带”和“一路” ,两条线自中国分岔,由平行再到交汇;在现实中,“一带一路”或许也要走过这样的历程。
正如国内公共舆论广泛描绘的,一带一路有着远大前程;不过在私下,不少人对其落实前景和潜在风险的担忧令他们的看法并不积极。
一带一路峰会前,在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的一场主题为中美经济金融的研讨会中,一位官媒记者对美国嘉宾设问一带一路前景,引得一屋子中国政学及金融界精英一阵浅笑。
各方对一...